 |
作为美国心理协会发起的 “ 用每一种语言讨论偏见:偏见翻译计划”的一部分,这篇文章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中文的翻译是由何宇红, 李何秀婷和杨海澎完成的。
这篇文章改编自Plous, S. (2003). 的偏见,刻板印象,以及歧视的心理:概观。 选自 S. Plous (编辑.), 暸解偏见与歧视 一书中(3-48页)。纽约:McGraw-Hill.
对每一个回教徒来说,杀害美国人以及他们的平民和军事盟友是一项
宗教的责任。。。我们--在真主的帮助下--呼吁每一位相信真主,并且
希望得到奖赏的回教徒,依从真主的命令, 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一旦发现美国人,都要杀害他们并且抢劫他们的钱财。
(911攻击事件) 给了这些认为自由只属于白人的骄傲自大的人一次
严厉的教训 。。。顺应真主的意愿,美国人的末日就要到了。
--本拉登, 1998年2月对回教徒的一次呼吁,并在2001年秋季的
一次录像中声明。
简直难以想象还有比本拉登的声明更经典的偏见例子。虽然社会科学家通常在他们定义“偏见”的具体方式上有所不同,但绝大多数同意偏见包含着一种对一个小组或其成员先入为主的,通常是负面的判断(Fiske, 1998; Jones, 1997; Nelson, 2002)。偏见,常用在心理学上,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见或信念的陈述,更是一种包括像轻视,反感,嫌恶等感觉的一种态度。对于宾拉丹,非回教徒的美国人便成为他的偏见的主要目标,他的恨意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希望看见这些人通通死去。
当偏见潜伏,刻板印象也就离得不远了。“刻板印象”这个词语,在1798年由法国的印刷工Didot首先使用,原本指的是用来复制的一个印刷过程(Ashmore & Del Boca, 1981). 后来记者Walter Lippmann (1922) 把刻板印象比作“脑子里的图片”,或者是现实的心理复制品。从此之后,这个词语逐渐的意味着对一个群体成员概括的描述,但是,许多时候却是过于综合化的描述。就像偏见,这些综合化在某些时候是正面的,(例如,女人的哺育性,日本人擅长于数学), 但绝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并很难改变。例如,直到1960年代,大英百科全书中对“人类的种族”的解释仍依赖于流传几十世纪视黑人为未进化和孩子气的伪科学的刻板印象。在其1964年的编辑中,百科全书描绘这群“卷曲厚发的成员“有着:
深色的皮肤,有时几乎是黑色的,宽鼻子,和一个与他们的尺寸相比通常来说相当小的脑袋,在个子更高一些的成员中尤其明显,与比例相称的长前臂和胫骨。成人的骨骼里有着像小孩的骨骼结构一样平滑的轮廓, 并且一些成员具有像我们种族的婴儿特有的突出和光滑的前额。(Buxton, 1964, 864A页)
今天,如果一本令人尊敬的百科全书印有像这样的刻板印象,那将会令人不可置信。但是,其它关于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的刻板印象依然非常普遍。
 |
27之第 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