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為美國心理協會發起的 “ 用每一種語言討論偏見:偏見翻譯計劃”的一部分,這篇文章已經被譯成多種語言。中文的翻譯是由何宇紅, 李何秀婷和楊海澎完成的。
這篇文章改編自Plous, S. (2003). 的偏見,刻板印象,以及歧視的心理:概觀。 選自 S. Plous (編輯.), 暸解偏見與歧視 一書中(3-48頁)。紐約:McGraw-Hill.
對每一個回教徒來說,殺害美國人以及他們的平民和軍事盟友是一項
宗教的責任。。。我們--在真主的幫助下--呼籲每一位相信真主,並且
希望得到獎賞的回教徒,依從真主的命令, 無論任何時候,任何地點,
一旦發現美國人,都要殺害他們並且搶劫他們的錢財。
(911攻擊事件) 给了這些認為自由只屬於白人的驕傲自大的人一次
嚴厲的教訓 。。。順應真主的意願,美國人的末日就要到了。
--賓拉丹, 1998年2月對回教徒的一次呼籲,並在2001年秋季的
一次錄影中聲明。
簡直難以想像還有比賓拉丹的聲明更經典的偏見例子。雖然社會科學家通常在他們定義“偏見”的具體方式上有所不同,但絕大多數同意偏見包含着一種對一個小組或其成員先入為主的,通常是負面的判斷(Fiske, 1998; Jones, 1997; Nelson, 2002)。偏見,常用在心理學上,它不僅僅是一種意見或信念的陳述,更是一種包括像輕視,反感,嫌惡等感覺的一種態度。對於賓拉丹,非回教徒的美國人便成為他的偏見的主要目標,他的恨意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希望看見這些人通通死去。
當偏見潛伏,刻板印象也就離得不遠了。“刻板印象”這個詞語,在1798年由法國的印刷工DIDOT首先使用,原本指的是用來複製的一個印刷過程(Ashmore & Del Boca, 1981). 後來記者Walter Lippmann (1922) 把刻板印象比作“腦子裏的圖片”,或者是現實的心理複製品。從此之後,這個詞語逐漸的意味着對一個群體成員概括的描述,但是,許多時候卻是過於綜合化的描述。就像偏見,這些綜合化在某些時候是正面的,(例如,女人的哺育性,日本人擅長於數學), 但絕大部分都是負面的並很難改變。例如,直到1960年代,大英百科全書中對“人類的種族”的解釋仍依賴於流傳幾十世紀視黑人為未進化和孩子氣的偽科學的刻板印象。在其1964年的編輯中,百科全書描繪這群“捲曲厚髮的成員“有着:
深色的皮膚,有時幾乎是黑色的,寬鼻子,和一個與他們的尺寸相比通常來說相當小的腦袋,在個子更高一些的成員中尤其明顯,與比例相稱的長前臂和脛骨。成人的骨骼裏有着像小孩的骨骼結構一樣平滑的輪廓, 並且一些成員具有像我們種族的嬰兒特有的突出和光滑的前額。(Buxton, 1964, 864A頁)
今天,如果一本令人尊敬的百科全書印有像這樣的刻板印象,那將會令人不可置信。但是,其它關于種族,性別,宗教,性取向的刻板印象依然非常普遍。
 |
27之第 1頁 |
 |
|
 |